EN
不畏艰难,一路追光
—— ——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传承省附精神”系列主题第一期晨会
发布日期:2020-09-23

近日,英国卡迪夫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自然·天文学》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指出通过望远镜观测到金星的大气中存在微量的磷化氢,或能证明金星大气层中存在生命体。这让整个天文学界为之兴奋不已,而让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简称“省实附中”)师生更为兴奋的是:参与这项研究课题的唯一一位中国人,是学校第一届校友詹筑畅!他是学校天文社的元老之一,当年,他在省实附中课堂上学习物种的起源,跟着老师用天文望远镜看星星,还曾经回到省附,给学弟学妹们描绘自己心中浩瀚的太空,开设天文讲座《直至天际边缘》;而如今,他已经把当年的爱好,变成自己一生追寻的目标——探索太空,寻找外星人!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知不觉省实附中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也已经培养出数以万计的优秀学生。他们坚守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发光发热。 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让一所学校在短短的15年迅速成长为广东省最好的中学之一呢? 9月21日,在省实附中“传承省附精神”系列主题第一期晨会上,学校创办人莫道明教授,沐浴着满天晨光,为全校师生讲述了学校一路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的故事。


“荒芜厂房”变“美丽校园”

2004年刚刚签约建校的时候,校区所在地还是一片废弃的旧厂房,一片荒芜。莫道明教授马不停蹄地参观了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名校的设计格局,还飞往英国考察了7所学院,最终综合美感和教学功能,沿袭了中国三进式传统书院格局,建筑主色调选择了现代教育发源地英国皇家书院的古典红砖色。他在每一个细节上都精雕细琢,投入巨大的热情和心血。比如大家都知道光反射和光污染的概念,只有漫射光才是保护眼睛的,所以主建筑外墙砖用了粗糙的磨砂质地并勾明缝,光线投在上面形成柔和的漫射及阴阳变化,视觉上非常舒适,又兼具美感。为了最大程度拓展空间,主体建筑一楼,设计了四周连廊,刮风下雨都不用撑伞就可走遍校园,同时还增加了户外运动的场地。这个校园设计获得了建设部的优秀设计二等奖,很多新建学校都来这里取经。

莫道明教授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化,他和团队一起翻阅典籍,所有的楼名、标语和口号都来自于四书五经中往哲先贤的哲理名句,把中国传统文化根植到整个校园的氛围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

在那段时间,莫道明教授每天都来工地盯守,一砖一瓦都是他亲自挑选,一草一木都经过他仔细考量。任务重,时间紧,全体员工马不停蹄,加班加点,他因此而磨破了三双水鞋,也换来了今天的美丽校园。


从“极少生源”到“竞相追逐”

2005年夏天,第一届招生季开始时,省实附中校园硬件正在建设过程中。当时编制计划是招收初一年级620人,结果来了1500多人报名,这让大家非常欣喜。经过测试,录取了600人。但到七月中旬新生报到那天,报到注册的学生仅仅有260人!作为一所新学校,还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家长和学生抱有迟疑态度,也是正常的。但省附人并没有放弃,经过反复努力,开学的时候,共有420多个学生入读,分为12个班。但是教师是按照原计划16个班招聘的,所以多出16位教师没有工作安排,学校出资送他们到校本部学习培训。那一年,仅直接开支集团亏损了800多万元。大多数课室及其它功能室空置了六年才全部派上用场。

不懈的坚守换来最实在的教学成果,而成绩是实力的最好证明。3年后,省实附中的首届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成绩就排在广州市前12名,震动了当时的广州教育界。接下来的十多年,省实附中秉承“美·爱·责任”的办学理念,致力于“知爱能品”的育人目标,坚守初心,攻坚克难,也成为家长和学生们的“心水名校”。

莫道明教授告诫同学们:“一个人,不论做出什么选择,只要发之于心,合乎社会道德,就要坚守下去。无论前方路途坦荡还是坎坷,都要追随心中的希望和光芒,决不能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放弃。这就是省实附中薪火相传的最坚实的精神!希望同学们:不愧于自己,传承省附精神。不负韶华,书写青春篇章!”


后记

2005年,莫道明教授在接受《南方都市报》的记者采访时,被问到一生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时,他回答道:“做老师是我一生的愿望,可是它至今还未实现,我觉得特别遗憾。”那时的他已多种荣誉加身,但仍然初心不改,希望自己能够站在三尺讲台前,真真正正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15年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省实附中在他的带领下,以超前的办学理念和优质教学管理声名鹊起,成为广东省最优秀的中学之一。而莫道明教授,也借着创办英才班的机会,当上了英才班的班主任,实实在在地走到讲台上,圆了自己的“教师梦”。

内心丰盈,初心不改;以梦为马,一路追光。不仅是莫道明教授最真实的写照,也是省实附中迅速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



供稿:闫云卿
审核:钱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