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精神疾病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危机事件的频发也让识别中小学生精神异常、建立有效沟通成为教师的必修课。为了让全校教师深入了解精神卫生知识,科学预防精神疾病,2020年10月13日下午,我校邀请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心理学系赵静波教授为全体教师做了一场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有效沟通”心理讲座。
赵教授指出,在青少年群体中,常会引发心理危机的精神疾病有三种,分别为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和抑郁发作。赵教授详细介绍了三类精神疾病发病的特点,并建议:如果发现学生有异常表现应及时通知家长送医就诊,但其中有效的沟通必不可少。教师如何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赵教授通过案例分析介绍了3个沟通技术。
技术1:倾听
“勤于听、慎于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都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而如何倾听也是门学问。赵教授指出,倾听一般有5个层次,第1层是不做任何努力的聆听,第2层是假装在听,第3层是只听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第4层是认真的听并与亲身经历做比较,第5层是用心和脑倾听并做出反应,以理解讲话的内容、目的和情感。教师或家长需要努力将自己的倾听层次提升(第4层与第5层为佳),因为良好的倾听才能开启有效的沟通。
技术2:具体化
在沟通时,我们有时会发现对方所叙述的思想、情感、事件等常常是模糊、混乱、矛盾、不合理的,这也使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纠缠不清,我们可以借助几个开放式提问,如你的意思是……?你说你觉得……,你能说的具体点吗?你能给我举个例子吗?等促进对方准确讲述所处的困境。
技术3:即时化
往往我们习惯于回想过去或是展望未来,而赵教授指出,将沟通内容放于当前的想法与感觉,可以有效澄清所要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4个步骤将沟通的关注点放于当下。第1步要养成感觉到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做出反应的能力,理解对方反应背后的深层含义,第2层是分享此时此刻的感受,第3层是客观描述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第4层是识别问题情境的具体特点、关系问题或者对方的行为模式。
赵教授通过临床一线案例分析,结合专业背景知识,深入浅出且形象生动地向老师传递出沟通的核心要点。作为教师,无论与家长还是与学生沟通,应遵循先描述所观察的事实,再表达观察的情绪,这样有效沟通的大门才会缓缓开启。在沟通时善于运用以上技术去共情对方,理解对方,潜移默化地搭建好稳固的沟通桥梁。
相信通过老师们的学习与领悟,在实践中不断内化和运用,真正学会沟通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