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广州天省实验学校首届教育年会在学校学术报告厅隆重开幕。全体教师和线上兄弟学校、同行约8万人次出席了会议和观看了年会。
本届年会历时3天,以“构建课堂教学模型,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习力;构建天省评价方式,提升师生生命成长质量;创新德育模式,破解德育难题”四个主题开展本届年会的论坛。同时,还举行了4场专题报告、1场圆桌论坛、23个学科主任工作坊。在本届年会上有32位教师分享了他们成功的教学改革探索和育人经验。
在开幕当天的主题报告中,彭建平校长以《做敢于蜕壳的人》发表了主题演讲。“成长是在不舒服的状态下才会发生,只有不让自己过得太舒服,不断跃迁才能抵达人生新高度。”“成年人慢慢被时代淘汰的最大原因,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学习热忱的减退。”“当你能时刻保持归零心态,把已有的成绩和荣誉清除干净,就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在这个大江奔流的时代,能够乘风破浪的人,都是敢对自己下狠手的人。”“真正优秀的人,总是敢于蜕壳,持续进化,不断超越自己。”启发老师们要勇于跳出舒适圈,积极主动学习,不断探索实践,分享成功经验,重新评价自我知识结构,持续更新知识内存,成为落实“双新”变革模式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实践者。
构建课堂教学模型,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潘浩副校长以《变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从“目标视角、课程视角、教学视角”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学科实践活动、跨学科学习”等方面从学校层面进行分享和探讨。肖丽敏老师从“四环八步”的课堂模型构建提出了英语课七种不同课型的“四环八步”实施路径和策略,实现了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最大化。刘媛老师从主题式任务驱动型的方式探讨了高中化学教学的成功探索。周亚茹老师从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如何在课堂模型构建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分享了教学改革的经验。王金英老师从高中复习课教学中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升课堂复习效果,分享了语文课堂模型构建的经验。
天河区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陈伟红以《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育人成效》为主题,结合老师们分享的内容和教学的案例,进行了针对性的点评,提出了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育人的针对性、聚焦核心品质的形成,要从教材的整体性、逻辑性、大单元、大概念系统思考课堂教学的有效价值。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习力
校长助理兼课程教学中心主任伍家芬以《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改革路径探究》为题,从精细化准备、差异化教学、构成知识网三方面,围绕学科教研、课程活动、问题解决等,分享了高中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张越巧老师从地理教学如何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探究能力。罗卓怡老师分享了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参与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和思考,转变过去历史课死记硬背的传统方式。欧阳芳老师分享了高中英语课堂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高效的高三备考方式。李璐老师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融合,与大家分享了网络画板下的数学实验,促进教师理念更新迭代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越秀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郑虹以《基于学生立场,改进课堂教学》为主题分享了她多年研究的教学成果。在分享中,她结合老师们的发言,图文并茂,与大家一起探讨和交流在“双新”背景下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创新学习模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特别就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让老师真正成为促进者、引导者,提出了她的个人见解。
构建天省评价方式,提升师生生命成长质量
课程教学中心副主任张利红以《多维评价方式促进学生高效学习》为题,分享了初中部课堂教学改革中以“四环八步”模型为抓手,推动学习评价方式变革的探索经验。鼓励教师从单一的知识性评价转变到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的评价,从高利害性的分数评价转变到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的非官方评价、非正式评价。裴状老师分享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构建跳出以分数评价为主的多维度评价方式,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关键品格的形成。梁春严老师分享了建立评价量规,不仅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还以评价引领学生找到努力方向。刘崇清老师分享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以跨学科作业为支撑,开展表现性评价的教学实践所取得的经验;通过优化作业设计过程、实施过程开展跨学科作业展评的方式,以表现性评价量规引领学生有价值的作业。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孙学慧从学校层面分享了如何构建教师多元评价体系,以“天省荣誉体系”构建为例,提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生命激扬、享受教育幸福的人的实践探索。
海珠区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甘露以《基于课程的教学设计》为主题,结合老师们的分享,以生动有趣的互动交流方式,带给与会全体老师一场沉浸式的主题报告。她结合自己多年课题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了沉浸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的操作流程、教学要点以及成功的实践方式。与老师们一起探究“双新”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张,引导老师们如何把自己的教学主张内化为教育理想情怀,实现教育的生命关怀与精神引领。
创新德育模式,破解德育难题
学生发展中心副主任张斌以《创新德育模式,破解德育难题》为题,分享了我校通过优化德育课程、创新德育方式、改革评价内容,引导自我管理,注重实践育人的经验和成果。李嘉茵老师分享了从学科教师的角度如何借助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以提升育人的质量来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杨艳婷老师分享了设计系统班会课主题,实行六年一体化,有梯度、有层次地对学生进行班会教育,促进学生成长。张远洁老师分享了在主题班会中如何开展生涯教育,引导学生从探寻未来职业的角度,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责任感教育。范芊雅老师分享了“至臻”班集体建设的故事,启发大家在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班集体建设中要借力学校和班级的重要活动,唤醒每一个班集体成员的潜能。高凤启老师通过她和学生的三个故事的分享,告诉大家应善于看见学生的成长,从学生细小变化中发现成长的力量。郑思睿老师分享了她与“特情”学生的故事,“爱”成为了助力“特情”学生转变,实现教育期待的最关键因素,同时也分享了一个“特情”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所有学科教师和父母无私的、共同的付出和关注。
广州市名班主任林秀惠老师以《融合育人路径,赋能全面育人》为主题,从夯实常规班级管理角度切入,辅以生动的案例,强调班级管理工作要重视每个常规细节。在德育实践方面,从学校到年级到班级,每一层级都应用心策划每一个德育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深化育人的实践内容,实现真正触动学生心底的、唤醒学生美好心灵的教育。
找准改革方向,寻求更高追求
技术的迭代升级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学校在育人方式转变中,如何培养具有适应未来学习需求和解决复杂社会问题能力的学生,是摆在当前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问题。
彭建平校长以《社会大变局中,我们如何找准方向继续向前》为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报告。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每一位老师应是读懂学生的分析师、重组课程的设计师、塑造品格的工程师、陶冶情操的咨询师、连接世界的策划师。”彭校长从人才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的角度提出老师们面对ChatGPT要从容淡定而又自信主动地推进自我迭代和革命性重塑,为培养好人工智能的“创造者”和“主人”作充分的准备。
教育在变化的时间中有永恒不变的东西,那就是“真、善、美相通,共同构成了人类教育指向的目标”。彭校长从课文之美、课堂之美、课外之美三个方面,引领老师们思考好学校、好课堂、好老师的标准。“教育的意义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们接受与时代发展同步的教育。不仅学会社会需要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生存技能和良好品行,为将来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彭校长认为,好的教育是生命激扬生命。老师们在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态环境中,要不断提升自我,修炼14种思维方式,让自己和学生感受到每个个体的生命成长,又体验到学习的内在快乐和生命的意义。
学校创新开展的数个教育教学活动,如为老师专业赋能的首届教育年会、引领学生思考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生命叙事活动、提升老师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月度人物、魅力班主任、青年才俊等活动,其目的是实现“让每一个生命都充满活力与智慧”。彭校长围绕学校“智慧·生态”的办学理念,提出如何全力建设适合师生成长的生态教育环境。
本届教育年会还进行了“创新评价”的圆桌论坛和学科主任的工作坊,他们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双新”背景下课堂教、学、评的实现策略和路径。
首届天省教育年会是全校教师成长的舞台,展示的平台,对话的平台。天省教育年会让更多的老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实践体会与国内外、校内外的同行们一起交流、一起探讨,与专家们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分享。全体教师通过教育年会参与学习的过程也是思考、反思、提炼、表达的过程,促进自我更新和再造。
本届教育年是一个崭新起点,引导老师们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行动,在课堂教学、育人方式等方面进行更大胆的探索,做一个有生命自觉的教师,勇于自省,敢于担当,乐于追求,点燃生命自觉的烛光,照亮前行的路途,在自己挚爱的这片教育沃土上实现教育理想,让自己和学生绽放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