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水草
发布日期:2022-03-04

城市的夏天是一把把五彩斑斓的遮阳伞,绽放在宽阔到见不到一丝尘土的街道上。而这些花朵的主人——被轻薄透气的布料包的严严实实的、全副武装的人们,步履匆忙,赶去下一个散发着空调凉气的地方。乡村里的夏天则有一点不一样。近几年修建平整的村道上,阳光几乎毫无遮挡的灼烧着每一寸土地,家家户户前后的门都敞开着,让一丝带着热气的风吹进屋里,偶尔路上会走过一个壮实的庄稼汉,带着宽宽帽沿的草帽,袋子系在脖子上,手上提着两三工具,露出的小腿黝黑精瘦的小腿。

忽然,乡间的小路上也开出了一朵红花,是一位年轻女子撑着一把红红的遮阳伞,手上套着冰袖,提着的行李箱,咕噜咕噜的响。路边是一座座不太讲究排列布局的房子,颜色也大不统一,有红墙白瓦也有白墙红瓦。敞开的铁门后忽然探出一个脑袋,大着嗓门喊到:“这不是李家的姑娘吗?”走着路的姑娘停下来冲着铁门,微笑略略提高了声音答:“是啊,刘婶,我回来了。”话一落下,更多的脑袋伸出来了。“哦哟,李家的姑娘可出息呢,在城里当老师呢!”,“变水灵了”……

李秋水,一边走一边跟乡亲们打招呼,“太晒啦,改天来上门”终于走到了,一栋小房子前,典型的乡村风格,直筒筒的长方体,前后一道铁门二楼突出一块阳台。“爸,我回来了。”李秋水,走到门口喊了一声,没人应。旁边的邻居,在二楼招手说“草儿,你爸在那条河边呢!”李秋水把行李,往家门口一放,往河边走去。

     在李秋水土生土长的这个小村庄里,有一条穿村而过的小河,没有名字,但只要一说“那条河”,大家就都明白了。到了河边,第一眼看到的是河边长出的一排排白色栏杆,一点儿也不花哨的,矮矮的立在那。接着便看见了父亲的身影,李秋水上前,父亲也看见了她,拍了拍她的肩,指着河道说:“草儿,看看,这河如今可大变样了!”李秋水随父亲手指的地方一看,河还是那么个河,但是河两边的土夯实了,种上了垂绦的柳树。当年可以顺着滑溜溜的石阶下河用小铁碗兜鱼的地方仍在,只是树了块牌子,写着“注意安全”。小时候坐过的、木头总泛着深红,好像被水浸湿了的小船还好好的栓在桩子上,在水波里起起伏伏,只是里面不再放着能驾驭柔波的桨了——不远处架起一弯新月般的石拱桥,依靠他度过本就不宽的河面无疑更加方便。

 李秋水弯腰撑在栏杆上,看着河面在日光的照耀下更显碧蓝,思绪也像一只小船,随波浪漂远了。

故事的开始也是在一个夏天。叮铃铃的铃声吵醒了正在睡午觉的李秋水,她拿起手机,按下接听键,电话里头传来父亲带着电流声音的简短话语:“草儿,毕业以后回老家来吧。”刚起床的李秋水闭着眼睛,被吵醒的她难以掩饰自己的烦躁:“爸,我当初不是说过了吗?我在市里上大学,以后就在市里找工作!”不等父亲回应,电话就被嘟的一声挂断。自大四以来,父亲的电话变多起来,话里话外都是让李秋水回老家工作。一开始李秋水还认真的听,后来就变成了敷衍的应答。其实她一直是不想回老家的。虽然近几年老家路也修了、水也治了,但总归是比不上城里的。白天车水马龙的喧嚣,夜晚霓虹满天的绚烂,乡村给不了。人流不息的大商城,灯火通明的图书馆,乡村也没有。更何况,她的同学们也说,以后要在城市里找一份工作,安一份家。她的朋友、她的学业都在城里,她怎么可能回去?等过几年工作稳定了,就把父亲接到城里来住。李秋水这样盘算着。

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寒假,李秋水拉着行李回家过年。无论曾经跟父亲有过多少龃龉,回到家中,看到他年迈的背影,心中只剩下浓浓的爱。吃年夜饭的时候,父亲看着窗外,突然然叹了一口气,说:“爸知道城里好,但真的不能回家来吗?你看看咱们村里还有好多要建设的地方……”李秋水脸上的笑容淡了,她心里生起一股不耐烦的感觉:“爸,我真不想再重复我之前说的话了!”父亲沉默了一会,说:“这些事情,你们都不愿去做,还有谁会去做呢?”说完,放下筷子转身进了卧室。

坐在桌前的李秋水愤愤不平又满腹委屈,“为什么非要我回去呀!”怒意像拱动的小虫肆意地破坏,她回到房间,看到地上一个以前没见过的袋子。李秋水发泄般地踢了一脚,里面有东西掉出来——是一个铁盒子。她好奇地打开来,一下子愣住了——那是她小学时候的作文本。她缓缓翻纸页,上面是一个个歪歪扭扭的铅笔字。“我的梦想:我的梦想是长大以后让家乡更好,我要给阿黑它们都建一个狗窝……”李秋水被自己的天真逗笑了,然后浑身一紧——当年的梦想自己已经忘了。她的眼睛湿润了,鼻头也酸酸的。

铁盒里有两张模糊的老照片。第一张,是小小的自己坐在父亲的肩膀上豪气地指点江山。她耳边仿佛响起了稚嫩的童音:“等我长大了,要让这里的水有小鱼在游!”然后是父亲爽朗的笑声“好,有志气!”她这才发现,父亲一直在践行当年的承诺。当初治水的新政策到他们村,没人愿意管,父亲便揽下了这个责任——他是守着这条河长大的乡村青年,一辈子没怎么离开过村庄,也没离开过这条河。父亲常说:“这河是看着我们这一辈长大的呀,土地和水,是庄稼汉的根啊!”

又一张照片夹着回忆映入眼帘。小时候她会坐在河边的石阶上,学着课上老师的样子用轻柔嗓音念出《再别康桥》,那优美的文字在她心中,就像河水一样温柔。在走过的最远路程不过是从村里到镇上的童年时代,她就在河边,幻想着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现在她走出来了,看到世界了,却忘了自己的来路。她不是农民,可她也有根,她的根在家乡的土地里,在家乡的河水里。她好像一瞬间变得沉稳了起来,或许是心中重新有了沉淀的缘故。她忽然隐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或许更系在青山绿水之间。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孩子的响亮童音顺着清波拉回了李秋水的思绪。她垂眸看着桥下刚刚放学的的小朋友们对着河水背着诗,不禁会心一笑。“真像当年的我。”她呢喃着:“家乡对我来说,不正是康河之于徐志摩吗?”父亲笑了,他拍了拍李秋水的肩膀。

这回,轮到父亲指点江山,李秋水来实践诺言了。

       【指导老师:张馨元】

供稿:广州天省实验学校 高二7班 王馨瑶
审核: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