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静雯,我校初中2011届、高中2014届毕业生,就读期间曾担任我校学生会主席。本科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目前于深圳大学戏剧与影视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曾获得国家级奖学金三次、校级特等奖学金一次、校级一等奖学金四次、丁颖奖学金二次;在省市级学科竞赛中获奖七次,其中在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青春同伴、筑梦社区 ”宿舍文化新媒体创意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发表论文九篇,其中有两篇被CSSCI期刊刊载。
向更优秀的人学习,在风光更秀丽的路上前行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个优秀的人必定是善于学习他人优点的,曹静雯学姐便是这样的一个人,她说省附到处都是她可以学习的榜样。
她讲到,初进省附时,宿舍有一个女生每天五点半便起来看书学习,相比之下她觉得自己十分懒惰。她说,她身边不乏优秀的人,不乏有趣的人,她想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
她觉得,学校生活不应当只是一味地学习,她希望有着更充实的生活。在各科老师与同学的支持下,她凭借出色的面试表现以及过硬的综合素质成功竞选学生会主席。学生会主席,是一个象征着学业、品德双优的职位。曹静雯学姐的看法是:不要以一个人的名片对其进行命名。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她坚定、执着、认真地对待学习和生活,认真做好分内之事。
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在曹静雯学姐高一的时候,学校并没有文学类的社团。当时的团委书记何剑茹老师向学校递交了申请书,这文学社才算是开始启动了,当时加上曹静雯学姐一共才五个人。准备第1期社刊的时候,还没有人主动投稿,她们只能努力邀请别人写稿,但几乎没有人回应。大家只能每天自己想刊物的内容,想着怎么写好稿子、画好插画。曹静雯学姐说到这段经历时十分激动:“我记得很清楚,第1期刊物,是我们自己出钱印刷出版的,这一期刊物我们卖了6000块钱!当时大家真是开心极了!”她们把这6000块钱全部用作办刊资金,后面就越来越顺利了。文学社创办的成功,让学姐在心里种下了一棵成为一名编导的种子。
一个人光有梦想而不付出行动,无异于纸上谈兵。曹静雯学姐是个非常努力的人,对于自己的学业和梦想从来没有一丝怠慢。她在高三那年才决定要参加艺考,当时整个年级里有66个艺术生,但最终也只有6个人决定要参加艺考。在这之前,没有一个人学过编导方面的课程,学校也没有专门指导这门课程的老师。但学校对她十分支持,同意让她去校外学习。怀着对编导专业的无限热爱,她在学习条件非常匮乏的情况下咬牙坚持了下来。学有所成则兼助他人,当看到别人在艺考之路上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她马上转变为一名艺考“导师”,将自身的知识以及经历传授给更多的人。别人眼里的曹静雯学姐总是光芒万丈的,但她从不认为自己很厉害,只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做到全力以赴而已。正是这样慷慨热心、谦逊低调,曹静雯学姐散发出来的光和热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省附人。
尽力而为,不留遗憾
曹静雯学姐总是用一种淡定的姿态面对生活,她敢于直面困难,听从自己的内心去做选择。她说:“不努力,你什么都得不到;努力了,才有可能得到;得不到便不要执着,也许本身你就不适合。”她曾经请教过邹丽华老师:“以后我考博好不好?考上当然好,考不上我就另作打算。”但邹老师却告诉她:“对于你的未来规划,我肯定或者否定,意义都不大的。你考博是你以后的选择,你的人生只有你自己才能负责的。”从此之后,她遇到矛盾的事情总会自己想办法去面对,觉得对的事情就去做,不会因为瞻前顾后而错失了机会。就像高考那年她为了自己的理想选择了艺考,就算失败了,也能因曾经体验过而不留遗憾。结果,她成功了。
她总是说,是省附的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她才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我在学校最大的收获就是老师和同学给予我的鼓励。”她表示,省附给了她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也是省附的包容和鼓励,以及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她她砥砺前行,一路收获满满,也造就了如今的她。
采访后记
这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次采访经历,刚开始时,气氛难免会有一丝丝尴尬,曹静雯学姐会主动站出来给我们分享她的事情,面部总是带着微笑,既温和又亲近。
曹静雯学姐对我们说:“其实很多事情,拆分来看,都只不过是漫漫人生中极为微小的一部分,很多你以为过不去的槛,时间到了,就自己过去了。”她就是这么一个“佛系”的女孩,总觉得自己是个很“糟糕”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自以为“糟糕”的女孩,一步步成为了一个被母校和无数师弟师妹们赞叹不已的人。她用自己那一份倔强,那一份坚持,成为了那个在蔡校长眼中 “为梦想而变得闪闪发光的女孩”。
——采写/初中2019级吴其聪 祝箐阳 陈韵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