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陈耀汉:大力培养科技大国工匠——
发布日期:2019-09-19

广东科技报:  2019年09月04日 星期三出版
记者 麦博
     

   

记者:哪一年开始从事科技教育?有什么成果?自己获得过什么奖项?哪一年来到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进行教学?

陈耀汉:从1982年开始至今,我大概是做了37年的科教教师。我自身获过很多科技比赛的奖项,也培养过很多优秀的科技苗子。国家级、省、市、区级科技比赛都有学生获奖。在我眼里,获奖对学生是奖励,对老师是本分。学生获奖了,我为学生而高兴,但没有必要为自己高兴,自己尽心尽力,做到对学生问心无愧就行。我是2007年来到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做科技老师的。

 

记者:您眼中的中国的科技教育史是怎样的?请讲讲发展历程。

陈耀汉:我个人认为,中国的科技教育是不错的,因为我只教过中学科技,所以我谈谈中学生的科技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学生的科技实践一贯是十分重视的。我自己从小学到中学就经常参加学校的科技活动,我自身之所以对无线电项目这么感兴趣,首先要感谢我的初中科技指导老师,是他激发了我对电子技术领域的兴趣,也把我带进了科技之门,我的无线电的技能就是在学生时代掌握的。在我的学生时代,就已经有航空模型小组、航海模型小组,可见,国家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不是现在才有,而是一贯都很重视。这是我自己的亲身体会。从学生时代接受指导老师的科技教育开始,到今天我指导学生科技实践,这其中就贯穿着中国科技发展史的历程。中国的科技发展,我觉得是不错的,特别是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打个比方,我做学生的时候,那个年代的无线电都是电子管,但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不但用上了导体、芯片,并且还在中学生中进行了计算机、芯片和单片机的学习和单片机的科技普及,这样就能结合到新时代高科技产品,也就是说,科技教育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这点是好的。
 

记者:谈谈您的科技教育经历。

陈耀汉:我的科技教育经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是教物理,带学生们进行小创新、小发明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改革的思维能力。但是,从80年代开始,由于中国引进了计算机教学,我又从物理转到了计算机。因此,80年代和90年代,我都是教计算机为主。当年就开展计算机的信息技术科技活动,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例如C语言等等。我指导过学生参加全国的信息技术编程竞赛,还指导了学生参加全国的计算机程序员考试。到2010年以后,学校有了计算机老师,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她们,我就回到了物理电学方面指导学生搞小发明、小创新。原因是,今天中国的很多科技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比如高铁、桥梁等等,国家需要一批大国工匠的人才。从这点出发,我又回到培养学生工匠能力,指导学生的小发明、小创新,并且做出了不少作品,很多作品也获得了省、市、国家级奖项。当然,这些都是学生的成绩,老师只是起到了指导的作用。


记者:您平时是怎样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谈谈您的经验、方法、心得。

陈耀汉:我平时是有两个渠道。一个是按照学生的课程,就是学校每周的综合实践课。那些参加科技发明组的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上就可以思考和制作他的小发明、小制作。另外,对其他没有参加这个组的学生,只要他思考了、发现了好的创新发明,我就会鼓励、帮助他来制作出这个小发明。我提倡学生搞科技发明、科技创新,不限定于学校的综合实践课,还可以利用课余实践、放假时间,甚至寒暑假期间回校,尽量不分散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又可以让学生灵活利用课余时间。此外,老师要准备好跟他指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所在,所以,作为科技老师,自己首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对当今社会新的科技、新的技术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记者:对年轻一代的科技老师,您有什么话想说?

陈耀汉:我个人认为,年轻一代的老师,他们接受新知识、新文化、新的现代科技知识,是比较容易的。像我们这种老教师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追上去。新一代的科技老师在理论知识方面都是不错的,但是同时呢,他们也有些地方需要提高。新的老师在科技教育上,不但要有丰厚的科技理论基础,还需要多点真实的动手能力。因为科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上课,它要找出一个小发明、科技的作品,必须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比如,木工的工艺、能力,比如钳工、铁工、焊工的动手技能,应该要学一点。这样的话呢,制作科技作品,就很方便。虽然现在都已经简化了,很多人设计一个作品,会拿去工厂,让工厂生产。尽管这样可行,但是一个小发明、小创新的技术,一个优秀的科技作品,在制作的过程中,可能要不断地修改、优化,如果只是完全依靠工厂来帮你做,那你自己修改、优化就很困难了,最好是自己动手来做。所以,新一代的科技老师,除了要掌握现代科技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多学点如何动手,学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尽量能自己动手做的环节就自己动手做,这样对于作品的优化和改进是比较方便的。

此外,我还有一点想说的是,不要把学生引向科技教育商业化。有些比赛,是一些商家提供一些产品,比如机器人、无人机,这些产品对学生来说,不存在什么动手能力,只是让学生买这些产品,按照说明书进行组装。然后商家又组织相应竞赛,看谁的船跑的快,看谁的机器人更灵活,其实这些都看不到多大的技能培养,只能是小学阶段的兴趣爱好。如果中学生为了获奖,要花很多钱买厂家的贵的产品,买的越贵,产品越好,自然比赛成绩越好,这样一等奖就很多人次了。这种只是商家商业上的炒作。我个人认为这种比赛要少一些,需要多一些的是那种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的精神,这样将来才能真的有所发明、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记者:对学生一代,您有什么心里话想说?

陈耀汉: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祖国今后的科技发展,就是依靠青少年一代。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怎么样,就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能力。学生一代除了要学习好必要的学科知识以外,还要积极地参加科技活动,这样祖国将来走向科技强国就会有更多的人才。
 

陈耀汉老师指导学生获奖情况(部分)
 2018年第十七届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二等奖
 2017年广州市第3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2017年第14届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大赛金奖
 2016年第32届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2016年第13届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大赛(行李箱折叠电动车)金奖(新型黑板教学圆规)银奖(电动吸附粉笔刷)银奖(学生宿舍床上折叠桌)银奖(光电乐谱翻转器)银奖
 2015年第十一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发明作品奖高中组?银奖
 2015年第十三届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二等奖
 2015年广东省优秀自制教具展评二等奖
 2015年第12届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大赛
 2015年第31届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2014年广东省环保科技创意大赛(折叠式太阳能车)省一等奖(实用节水设计)省一等奖
 2014年第30届广东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市二等奖省三等奖(自动开窗关窗装置)
 2013年广州市青少年“暗夜保护”环保节能照明设计科技活动市一等奖
 2013年广州市“助你实现一个环保梦”环保项目创意大市三等奖
 2013年第29届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市二等奖
 2012年第七届广东省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省一等奖
 2012年第八届(天煌杯)全国优秀自制教具评展活动国家级二等奖
    2012年第28届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市二等奖
    

 

供稿:广东科技报
审核:钱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