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广东科技报:中考冲刺
—— 教你如何踢好“临门一脚”
发布日期:2019-06-18



广东科技报2019.6.12

           中考冲刺


      教你如何踢好“临门一脚”


      本报记者 麦博

  语文(王义佳老师)

  夯实基础知识,查漏补缺

  中考试卷中60%以上都是基础知识,因此要依据考纲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对重点知识进行归纳、分类,完全掌握中考的必考点和常考点。复习的秘籍就是“勤”——勤背、勤记、勤写、勤查、勤问。勤能补拙,有背有分,多背多分。

  重视错题本,不盲目做套卷

  冲刺阶段再做大量试题是不可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把之前出现的错题,特别是反复出现的错题找出来,归纳、分析、总结并认真做会,弄懂。

  掌握应试技巧

  审题是否严谨、答题是否规范、表达是否条理清晰等应试技巧,考生应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解题的规范性训练。

  作文的复习不容忽视

  作文虽然需要平时的积累,但它作为考题的一部分,还是有一定技巧可言的。首先在复习时要了解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对照自己的作文情况,找出差距和需要注意、改进的地方,做到有的放矢。考生有必要了解具体的要求,知道在哪些方面努力可以不减分,在哪些方面努力可以再加分,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作文得分。其次,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水平的角度去写,加强限时40分钟的作文实练,争取尽可能地多得分。

  考试习惯早养成

  越是面熟的题目越要仔细,不能想当然地就填上答案,事实上这些看似简单的题目内有玄机。建议一道题看三遍,关键词划出来,定能避免丢失“可得之分”。有意识地培养好的考试习惯,到中考时才会得心应手。
 

  数学(刘一鸣老师)

  调整心态为主

  数学既是初中语数英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又是中考三门理科之首,难度压倒一片学生,是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的最主要学科。学生的情绪状况,最是影响学生的发挥,所以考前的心态调整十分重要,有如下几点建议:1.了解自身的数学短板,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必在薄弱的地方追求完美。2.了解数学中考的梯度设置。按照经验,这些年数学中考试卷的命题均是由浅入深,难度层层递进,但在选择和填空一般会设置代数和几何各一道“小压轴”。学生要提前知悉这种规律,在考试的时候才不会因为卡题而慌张或浪费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策略性跳过,调整做题顺序。3.了解历年来压轴题的难度系数,24、25两道压轴题,一般是各14分,但是全市均分一般只有1~3分,能完整做出来的考生其实寥寥无几,全靠积累,最后阶段,对压轴题心态“佛系”一些,反而能够用积极的心态应对考试。

  查漏补缺为辅

  避免大量刷题,也不“死磕”压轴题,这个时期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查漏补缺。《中考指导书》、每次模拟试卷和自己积累的错题本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翻看每次模拟考试的错题和错题本,找出知识盲点,利用《中考指导书》上的知识要点和习题进行巩固,确保尽可能的熟悉每一个考点内容。

  适当套题训练

  此时的套题训练并非指完整两个小时25题的整卷训练,而是做“限时板块训练”:用20~30分钟完成前16到选择填空题,或用60分钟完成前22~23题。具体的时间安排和题量安排因人而异,原则是越熟练越好。通过训练,一方面不断提高熟练程度,这里的熟练并非单纯指速度快,还要求对题型和考点熟悉;另一方面,在订正环节中分析自己的失误,除了查漏补缺之外,还必须要通过主观意识去克服过往的不良习惯,逐渐消除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出错,提高正确率。
 

  英语(黄巧仪老师)

  在中考前最后的冲刺期,英语复习策略可以归纳为:“回归基础,归纳错题,重视战术,调整心态”。

  首先,在考前建议所有同学以同伴互考、默写等形式把中考指导书中出现的所有单词、短语、动词的不规则变化表进行复习,争取全部熟练掌握,基础稍弱的同学争取通过多轮复习尽量缩小未掌握的范围。

  其次,以语法选择题型为例,在考前应重点复习自己在历次考试、作业练习中积累的错题。语法选择的考点相对是比较固定的,在复习时可整合各考点的错误率,对错误率高、不熟悉的考点进行做题方法上的梳理,然后适当挑选同类考点的题目进行做题技巧的巩固。

  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题型主要考查篇章理解的能力,在考前还需重视强化训练做题策略。考生需牢记:所有答案都出自原文,或必须在原文基础上进行相应推断而得出,切忌脑洞大开,因此在做每一道题时必须在原文中划出答题的相关信息,这样做也便于答题后的检查确认。对于完形填空,必须做到细心审题,先易后难,遇到难题时可做好标记先跳过,不要纠结太长时间,等做完全部题目再回头细细推敲确定答案。对于阅读理解题,除了要在文中划出关键信息外,考生应重点注意深层理解题的解题技巧复习,如考前可重点复习通过首尾段及主题句归纳文章大意、通过分析文体推断写作意图及文章出处、通过行文逻辑和语境推断作者言外之意、通过上下文语境猜测生词词义等技巧。同时,在做题时应细心研究每个选项的细微差别,尤其是要细心观察是否与原文信息有所出入,注意用好排除法,进一步提高答案的准确性。而对于阅读填空题,最重要是找准复现的关键信息,以及学会分析句子间的过渡逻辑关系。

  对于作文,要想得高分,要先了解考场优秀作文的基本特征。首先必须要保证卷面整洁、书写规范美观。其次,在下笔前先审清题目要点,理清文章结构,中考作文通常是按所给要点打分,必须确保要点齐全。在写作时还需注意写好各部分、句与句间的过渡,使文章逻辑清晰、连贯性强。在进行要点的翻译时要注意选择部分要点进行适当的拓展,不会写的信息点,学会转换思维去表达。尽量用上所学的恰当的短语、句型,但需注意表达的正确性及上下文的衔接。最后,注意给文章加上适当的结尾,进一步突出文章主题。
 

  物理(李冬娴老师)

  跳出题海,回归课本基础

  从复习工作开始到现在,学生“刷”的题量足够多的了,笔者不赞成再继续“刷题”,接下来需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做好梳理工作。

  设一个错题本很有必要,把练习卷变“薄”。把复习期间做过的练习卷整理出来,尤其是用来检测的如月考、一模、二模卷,这些用专时检测的试卷更能反映存在的问题。把里面的错题都剪下来贴在错题本里,再独立做一次看看是否会做,注意不是背答案,重要的是老师讲评过后我现在是否能顺利地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然后,建议把自己当时错误的思路也分析一遍,形成文字写下来,自己当初的思维误区在哪里,这样下一次碰到这个知识点就能成功绕开这个误区。

  看书

  其实这个时候要一字不落地看完三本物理书恐怕不太现实(毕竟学生哥要复习冲刺的不只是物理一科),而且漫无目的地看收获也不大。建议可以根据自己的错题,返回课本中相应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阅读。

  基础公式和概念的汇总

  建议考前一天还要在错题本上汇总一次基本概念、公式和相应的单位,这点很重要。汇总了这些基础公式,应该记住基础物理概念,而不纯粹是公式。比如电功率P=W/t,它的物理意义:描述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或者说描述电流做功的快慢;定义: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还要注意单位的统一。这样在考试过程中才不会弄错物理量,导致错误。尤其是有些公式中的物理量用的是同一个字母,如S,在压强p=F/s中表示受力面积,但在W=Fs中代表物体移动的距离;而s还很容易被我们同学混淆为时间代进去。只有清楚了概念,才不致于物理量混淆不清。笔者在复习过程中就发现题目要求计算功率,但学生拼命在想办法算效率。只有保证这些基础概念不出错,基础分才有保证。得基础者得天下是各科都适用的真理。
 

  道德法制(麦艳明老师)

  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考试,大部分同学们比较迷茫的应该是开卷部分的问答题,经常出现回答了很多,但得分不多的情况。那么,下面我们从分析问答题的设问来说说如何做好“找”的练习,让自己能够“找”到高分之道。一般在分析题目时都要求找出题型、条件、材料三部分,但对找出这三部分的内容所做的考前准备各不相同。

  先来说说找出题型。要精准地判断出题目设问的题型,一定要通过多次的练习。对于最后阶段的练习,有些人喜欢运用题海战略,不断刷题,越多越好。但我认为最后阶段的练习应该是宜精不宜多。这时,我们应该多回顾典型的题目、题型,可做对应的变式训练。训练做题时要限时,每道题不能超13分钟,并找到做题的最佳状态。不要盲目地做各种各样的题,只会让自己越做越迷糊。

  再来说说找条件。试题上大部分的条件都为:运用所学知识、运用“XX”知识等,其实这是考查我们对书本知识的熟悉情况。因此最后冲刺阶段一定要回归教材。但由于多轮的复习和学生多次的阅读,教材对他们来说已经缺乏了新鲜感,容易出现跳跃式的阅读,导致有个别细节容易比忽略,那么,我们该怎样回归教材?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回归教材呢?首先,要回归教材目录。要对目录进行记忆,具体的章节也要记清楚,不断浏览加深记忆,这样能帮助你在考试中快速地查找需要的知识点。其次,回归教材知识点。在阅读教材的知识点时不断地做一些简单的批注或联想曾经做过的时政考题练习,这样不断加入新的理解和运用,激发新的思考,引发阅读教材的兴趣。最后,归纳、理清易错易混点。对于易错易混知识做系统的归纳,多方面进行对比、举例说明、典型例题等,更好地帮助理解、区分。课本是命题和复习的依托,只有吃透课本才能保证考试中的稳定发挥。

  最后来说说找材料。材料的理解是考查我们的阅读能力。考试的材料大部分是以时政材料为主,因此我们必须多关注时事,可多看报纸上的社评来锻炼我们的读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那在考试中阅读材料时,一定要根据题目设问的需要来找到所需信息,并对关键词句做好标识、备注等。根据不同的题型用不同的表述,不要乱抄材料,可适当地对材料进行概括。

  总之,考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找”到信心;考时认真阅读、细心审题,“找”好思路;考后定能“找”到去往理想高中的大路。



 

供稿:钱海燕